close
跟一般遊客擺在最後才參觀的順序剛好相反,
位在距離現代暹粒市中心約20來公里的羅洛士遺址卻是吳哥古蹟群中建立年代最早的。

開創了強盛一時的吳哥王朝的Jayavarman II於庫倫山(Phno Kulen, 或稱荔枝山 <--又是個周達觀留下來的稱呼)舉行封王儀式(應該是登基的意思吧??),後來在Hariharalaya建都,這一帶就是現今的羅洛士。

羅洛士建築群約莫建於西元九世紀,包含神牛寺(Preah Ko)、巴孔廟(Bakong),及羅蕾來(Lolei, 不是人魚坐在礁石上唱的那首歌)等三座,是吳哥王朝最早的建築群。

這是個還不時興用石材興建建築物的時代,巴孔寺外,另兩處都使用紅磚。
至於黏接物,我想應該是糯米+棕糖+石灰吧(台灣人用的是紅糖)。



建立年份最早的是神牛寺,由Jayavarman II 的兒子Indravarman I以紀念父親之名而建造。

神牛就是面對著寺廟建築的牛Nadia。
跟面朝外的獅子大向不同,Nadia因為要隨時回應主人濕婆神的召喚,
所以要面對寺內,時時待命(好辛苦)。

羅洛士遺址的建築群保存狀況都不好,
神牛寺除了這三棟主建築跟三隻牛外,幾乎都沒甚麼保存下來。

晚個幾年建立的羅蕾來有著相似的風格,但保留程度更糟糕。
因為沒有認領國,羅蕾來基本上是沒得到任何維修的。

柬埔寨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木頭支架撐住建築物。
但這些木頭能撐多久其實沒人知道。
也許下回來個颱風就毀了。

國家不富強,真的很慘。
要不是被劃入world heritage, 吳哥窟大概全倒光了吧。
醬子柬埔寨現在一定不會是靠觀光....

站在廢墟中的石獅,只有2/3是完整的,卻是整個羅蕾來裡最完整的一隻。
頭雖然疊回去了,但其實跟群體發現的恐龍化石一樣,
看不出來是不是屬於同一隻石獅...

羅蕾來本來也是建於人工湖中央,
在 Yasovarman I (Indravarman I之子)治內完成,
四座磚塔兩座獻給父系祖先,兩座獻給母系祖先。

(看到沒,人家不重男輕女的)

雖然保持狀態不好,但門楣上精細的雕刻仍舊清晰。
這些雕刻與豆蔻寺的磚雕不同,使用的原料是砂岩,也因為質地比石灰來的硬所以得以保存。

順便說,建築上的守護神則是在磚面上敷上石灰或或泥雕成,
因此有很多隨著石灰/泥的剝落而消失了。

當年,國王祭祀後,
會在Linga上澆水,水流順著四方Yuni流出,供官員與民眾取用。
(不曉得是不是取人工湖的水....)

另一說是看水順著哪一個方位流下,代表國土那一邊再來年會雨水充沛。

這兩種說法是互不牴觸的;
以華夏民族的想法,第二種感覺比較合邏輯。
(我們的傳說都馬這樣....我們的地震儀也是用這個原理啊)
但是吳哥的國王是神耶! 神說要下雨怎麼可以不下雨!!!!

三角龍個人是比較偏好第一個。
有種國王願與人民分享一切的感覺。

當天的最後一個導遊帶領行程是巴孔寺。
一樣有一隻神牛,不過是碎的...

我喜歡他這樣遙望寺廟的感覺;襯著也許同一千兩百多年前一般的藍天,
感覺很祥和。

巴孔廟在神牛寺建好的隔年就落成了,跟羅蕾來一樣由Indravarman I繼承父志完成的。
這是吳哥建築群裡第一座使用石頭為主要建材的建築物,
也是第一座有寺廟山的建築物。

寺廟山旁有12做小神龕,
每一層的四個角落都站著一隻大象,門口當然還要有石獅看家啊。
另外,沒拍到的地方是八座小點的塔狀建築。
據說裡面原本事供俸濕婆的八種替身(分身??)。

整體對稱地很漂亮,四平八穩的(我覺得)。
唯一要嫌的就是台灣團的陽傘真他媽的礙眼。

我真不懂,要爬高爬低的地方,拿個傘不會很不方便嗎?
(雖說我上回走過大安溪鐵橋後,就深深體認台灣媽媽們拿陽傘的功力真是外星人等級)

護城河也還有水。

七頭蛇(Naga)雖不若小吳哥城入口的七頭蛇具像化,但也很有氣勢啊。
從這面看有個圓形的圖樣,有點像佛教的法輪。
印度教也有類似的東西,但我不知道那叫啥。

另外一面的紋路有點像蛇鱗片。
從這個方向看,好像在跟遊客的背影說掰掰一樣。

參觀完巴孔寺後,沿著長長長~的參到走回嘟嘟車等我們的地方。

導遊說「這是最後一個,沒有古蹟了.....」
以中文幾乎不存在的文法來說,這句話的TENSE完全錯誤。

但我想要借這句話ending我的吳哥遊記(對啦對啦,最好這可以算遊記)。
當然,這麼有看頭的地方不應該只有這少少幾篇可以寫,
但是我想要記錄的都寫完了。(幸好在忘光之前寫完啊!!)

真難得,我這次有始有終耶!

最後貼張吳哥城門邊的Naga.


這是阿修羅side的,雖然也是破掉後組裝的,但仍透露出一份精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網路三角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