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從來不迷戀美國文化。即便我14歲到北美洲,一直到26歲。



或者,應該說,我家不是拿美國文化養大小孩的。

 

我對美國文化的啟蒙,大概只有小時候跟著恐龍爸還有恐龍叔看美國影集(虎膽妙算、百勝天龍、少年印地安那瓊斯之類 ← 天啊我家的人好挑,我小時候沒看過star war耶!) 很多我小時候喜歡的卡通,長大了發現他們其實不是美國貨,像是藍色小精靈、北海小英雄。

 

好萊塢電影,基本上是到了美國才開始看(現在也不喜歡)。

 

我愛頂呱呱及鹹酥雞勝過麥當勞與肯德基。
若可以選,我希望吃的是炸地瓜而不是炸馬鈴薯。

 

我愛爆米香勝過爆米花。

 

架子上任何一款飲料都勝過可樂與雪碧。

 

對美國流行文化,像是音樂啦、電視劇啦、脫口秀等等接受度很低。我甚至會在沒電視看時在(沒營養沒知識沒水準的)新聞台間轉來轉去也不想轉到洋片台。

 

然後我到了英國,發現我早就被美國文化侵入的很徹底。

 

超市架子上沒有我用習慣的洗衣精、洗碗精、多力鴨等清潔劑牌子,只好隨便買。

 

小蘇打粉不叫baking sada 叫 bicarbonate of soda 整個讓拎北找到快抓狂。

 

我不知道該去哪家店找哪些東西。
所以我買不到 stove top的咖啡壺,
我找不到pepper ginder這些我認為可以很容易就買到的東西。

 

我遍尋不找一雙Nike的ACG系列室外鞋。
我不認識英國人穿著的運動用品品牌,我認識的牌子都貴得嚇人。

 

我甚至開始想念加拿大購物中心會有的teriyaki, 以前想不出來要吃甚麼又不想花太多錢時的選擇。大鐵板煎熟雞肉、炒鬆黃麵,然後抓一把紅蘿蔔、豆芽菜,再豪邁灑上彷彿不用錢的teriyaki醬汁翻炒冒煙,若嫌醬不夠還可以自己加。雖然比起台灣夜市的鐵板燒還差上那麼一截,但英國沒有。

 

至少目前為止我逛過的商場food court裡只有一成不變的美國垃圾/義大利麵/中式亂炒。而且全部都是同樣的brand, 像是台灣的流動攤販,集體周一到A市的夜市,周二換到B鎮的夜市,周三C村的拜三街...

 

然後我驚嚇的發現一起午餐的同學們,
全部都是美洲人,而且2/3以上都是米國人!!!
(系上根本就分成: 1. 英國人 2. 美洲人 3.其他國際學生 三組)
一起抱怨英國沒有我們習慣的東西,好像是我討厭的米國式自大。

 

真可惡,這也是一種鄉愁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網路三角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