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還是大前年我忘了,

看了蔣曉雲的復出作品「桃花井」。

 

寫的是在台灣的外省老人回鄉娶親的故事。

不是苦哈哈的眷村子弟,也不是所謂的權貴,

而是更接近我認識的「外省人」的「外省人」。

我看完時也非常驚喜 (像書本文案寫的「驚喜復出」);

長年的政治化族群操弄跟不客觀的歷史課本,

早讓台灣人搞不清楚真正跟這塊土地一起呼吸的「外省人」,

最後跟千千萬萬「本省人一樣,做小生意或領死薪水,一起撐起台灣的經濟跟發展。

也很少有資料提到,這些不是權貴也不是榮民、甚至說是逃難來的外省人們,

他們的思想與生活方式,其實就是「台式」。

(但這個族群卻是求學或工作期間,認識最多的新台灣人← 泛指我小時候,現在的新台灣人又是另一個族群了)

 

民國一百年時,蔣曉雲又出版了「民國素人誌」。

IMG_3252

此書由六個短篇集結,可獨立閱讀,也可當成一個故事。

主角涵蓋新中國時期的權貴、酒國名花(那是個靠女兒陪酒可以撐起一個家庭而且大家不以為奇的年代)、流亡學生,等等等等。

熟悉台灣發展脈絡的讀者,也許能在故事裡找到似曾相識的故事。

(我家也有親戚曾是流亡學生)

 

我非常認同蔣曉雲在序裡寫的「發現原來很多和我父母一樣的『民國素人』在天下大亂時沒有去臺灣,他們直接去到了世界各地,他們在民國的社會階級更往上層,很多昔日王謝流落異鄉,後代也就成了你我身邊的尋常百姓。」我過去海外生活經驗、後來任職留學公司時,都曾認識尋常百姓的舊時王謝。有位老奶奶跟我投緣,九十多歲的老人家,還是黑髮雪膚(皺紋斑點不記),看起來嬌小、有點駝背,但走起路來飛快。才見過她一兩次,每次都拉著我講她小時候、學生時的事情,人生故事裡都是歷史課本裡出現過的名字(例如陳立夫),到底原來是甚麼來頭,我總沒勇氣問。但我想奶奶一個人的故事,就可以出一本小說了吧。

 

而最最最最驚嚇的一個fact,應是〈珍珠衫〉裡,青年學子熬成了中年大叔卻未婚配,因不想與番邦女子通婚,所以腦筋動到「在台灣守身如玉的官家小姐」,以及家人為了把女兒送去美國嫁人,用盡的種種方法。(因為書已經還了無法詳列)。郵購新娘的故事每每讓我覺得不可置信,尤其在換算後忽然驚覺似乎不是離我那麼久遠。

 

也很喜歡書封的一句話:

「童年時在眼前閃過的身影,窩在蔣曉雲的心頭,記憶反芻了大半生,等到民國一百年才開始訴說……」

等到民國一百年,我們才有幸,以幾乎是第一手資料的「考證」,閱讀這些故事。

(我等到民國一百零四年,一百年的時候我在幹嘛啊@@ ← 失憶狀態。

 

可惜只目前只出到第二卷...

而且我覺得第二卷比較不精采...

(也是很好看,但就覺得差了些甚麼)

 

以上,

睡覺前神志不清的不負責任心得報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網路三角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