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金山」,是我住在紐約時。
那是一間大型超市的名字,對我的意義是亞洲的糖果零食,
還有鋼琴老師許諾我可以便宜租到的櫻桃小丸子。

 

 

當然,那時的三角龍,並不知道金山的意義,竟然那麼沉重。

 

 

book.jpg     

 

張翎對三角龍而言,也是個陌生的名字。 
在這之前,我看了由他原著改編的《唐山大地震》,
好奇借了原書回來看,發現電影除了脊椎,根本跟原來的故事不一樣。

 

 

《餘震》,是《唐山大地震》的原型,書裡同時收錄另外三個故事,
其中一個是關於清末民初在金山,也就是加拿大西岸,的廣東人。
描述一個女孩,怎麼剛過埠,還來不及成親,就死了丈夫;
怎麼上洋人的學堂,怎麼喜歡上神秘的知識份子。
那些躍於紙上的地名,是廣東音譯,但我完全知道是哪一條,也能描繪出街景。
(我想在我意識到之前,溫哥華已經是我另一個故鄉了)

 

 

故事標示著「金山人物」。
我好奇上網搜尋了金山,買下了這本五百多頁的小說,花了兩個夜晚看完。
發現我熟悉的還不只地名,連作者使用的參考資料,都似曾相似搞不好我也用過。

 

 

還有,人頭稅,鐵路工,排華運動。
那些英文還不頂好的時候死記下來的terms, 也很是熟悉。
只不過當時是為了成績,沒甚麼深刻體認。

 

 

作家刻畫得太過真實,仿佛過去真的曾有一位叫做方得法的廣東人,
為了脫離貧困而飄洋過海,不要命似地掙錢,咬著牙把一塊錢當兩塊錢用,
在異鄉過著寒酸的日子,只為了把省下的錢寄回家鄉,買地蓋樓娶媳婦。
書看完後我覺得好沉重,被一個家族壓得快要不能呼吸。
 

 


大家都知道搭著船到那遙遠遙遠的地方,有座金山。
經歷九死一生旅程到那邊工作的人,叫做金山客,尊稱金山伯。
金山伯的家人總是衣著光鮮,田地樓房都有,回國娶親,還開流水席,看著叫人要得紅眼症,
於是一年一年,越來越多長成的人想當金山伯。

 

 

但卻很少人關心,這些曾經的淘金客後來的鐵路工,在那邊過著的是怎樣的日子。
他們甚麼工都做,只要能夠換錢,出賣勞力、暴露在危險下,都行。
他們回家時總是一副衣錦還鄉貌,但也許為了回家蓋房子,還得先跟其他人借點款子。
他們一年年節省,就是希望可以把親人一個個接來團圓。
(而諷刺的是,在家鄉吃好穿好有人服侍可以讀書,各個是大少爺小千金的金山伯兒女們,
真正到了金山卻也必須為生活賣命,要攢錢寄回家,甚麼低賤工作都得做)

 

 

只是異鄉主不見得歡迎他們這些異鄉客。
利用他們蓋完了鐵路,便想把他們棄之山區。
不再需要新的廉價工人,人頭稅飆漲十倍。
認為華人太多了,於是開始排華,先是民間暴動,再來官方規定不能再有華人上岸。
許多的家庭便這樣分隔兩地了,到死也無法見面。

 

 

是的,到死。
清朝後是民國,民國先有國民黨後有共產黨,但戰爭不傷,
最傷的,是土改,是打倒地主。
金山伯們拼命打下來的財產,就這樣被鬥爭掉了。
留在國內的妻子孩子,也可能因而死於非命。

 

 

啊唏噓。

 

 

這些金山伯,造就了北美,造就了中華民國。
他們蓋好了太平洋鐵路,讓新大陸蓬勃發展。
書上說國父革命的海外華僑捐款,也有一大部分就是靠著他們一分一毫省下的。

 

 

更有甚者,加入了戰爭,為國捐軀。
(那國,也是中國也是加拿大)

 

 

可是啊,沒有人記得這些金山伯的名子。
他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名子只留在後代子孫心中;如果,後代子孫沒有死絕的話。

 

 

三角龍ps:
過去,我跟大部分造訪中國城的人一樣,
覺得中國城很髒、覺得老僑們一堆壞習慣,抽菸吐痰亂丟垃圾大聲打嗝講話無禮等等等等,
第二三四五代明明除了黑髮黑眼黃皮膚一點也不華夏還要莫名其妙繼續上著中文學校。

 

不過,雖然已經學到故事原委,
三角龍還是覺得,華人是製造環境髒亂第一名,
哪區哪國的華人都是(只要是個華人聚落)....

 

 

三角龍再ps:
這本書我大推! 這位作者也是!
雖然我只看了一篇長篇及四個短篇,但真的,她是個很棒的story teller。
看小說,我要的不是八股格式跟華麗詞藻,而是引人入勝的故事。
張翎更厲害的是,她把歷史無形地融到故事裡面。
雖然三角龍一直是個不認真的學生,但怎麼說也是曾住過溫哥華、念過加國華人史的本科生,
作者的功課及田野調查都做得很好,這我應該還是看得出來的。

 

 

三角龍最後一個ps:
書太好看的後遺症是,才兩個晚上,
就養成天要亮才睡覺的壞習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網路三角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