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剛看完台視八點檔《雨後驕陽》。

 

a  

(圖片由《雨後驕陽》臉書隨便抓)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大河劇」就相對吸引我。

 

其實要說《雨後驕陽》是「大河劇」是有點太過嚴肅,大時代的架構在這部連續劇裡也只是隱藏在後面台灣工業的發展與衰落罷了,主要的著墨還是在一個家庭內的恩怨糾葛。但我覺得這部片把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台灣人刻畫的很好(雖然不是我經歷過的時代),搭配算是嚴謹的考証(雖然越到後面越隨意← 這是台劇的通病嗎? 之前看的另一部《罪美麗》也覺得有同樣的感覺),演員也都很棒(最神奇的是連有些之前在別的連續劇裡表現不甚亮眼的演員,在此劇的演出也是牽動觀眾的情緒,真不知道製作團隊下了甚麼樣的魔法)。

 

在那個不很顯眼的台灣經濟成長脈絡裡,我看到台灣人如何把自己的技術發揚光大,以之爭取到當年「先進國家」的訂單。讓客戶從「台灣的鞋子哪裡比得上義大利手工鞋」的疑問中,改為肯定並願意下單、讓世界上那麼多人,腳下踏著MIT的鞋子。而且擁有蟑螂般的精神跟體力,怎樣也打不死、怎樣都能活過來。那是一個國家充滿生命力的時代,肯認真打拼就會有回報,每天朝氣滿滿迎接驕陽,因為-- 看得到希望。

 

到劇的後半,出現了漸漸衰落的台灣鞋業。台灣鞋作工好,舒適合腳且一雙可穿十幾年,但不重視設計。於是在人人穿得起皮鞋後,台灣自己生產的鞋子還是敗給了外國品牌設計新穎(但不一定好穿)的鞋。為求生存,有的老闆寧願犧牲品質,將廠房外移,以便宜的人工取代精緻的作工。有的老闆從歐美蒐集鞋子,仿造後再上市。劇中一句台詞「我們是有技術的老字號,難道只能copy?」一針見血點出台灣商人的通病,也顯示出台灣人雖然有技術,自己卻不重視;不發展長處外,反而還去追求其他可能削弱自己長處的元素。

 

久而久之,短視近利又不願意花錢研發的台灣老闆們,一頭栽入薄利多銷的低價機器鞋;或甘於當大廠代工,尋找廉價勞工生廠大品牌的鞋,覺得這樣就滿足了(奴性堅強乎?)。於是曾經號稱鞋業王國的台灣,過了幾十年,不但沒有發展出代表品牌,還把自己原有的工匠技術也荒廢了。我一直很不解台灣人不重視自己曾有的技術、也不喜歡本土品牌,而在失去這一切後,又卯起來崇拜歐洲 (如義大利)手工皮鞋的行為,這是我們的民族性嗎? 像我這種長記憶時已經民國70年代後半的人,很多根本不記得或根本不知道台灣曾經輝煌的鞋業王國。從我能記得自己穿的就是美國牌子的球鞋,朋友也是,或者穿夜市不知名品牌的鞋子,沒人在乎鞋子哪裡做的、沒人知道鞋子是不是台灣老闆生產。我們錯過了那個年代,卻也從沒人告訴我們那曾經是一個怎樣輝煌的過往。

 

我覺的消費者可以被教育;教得他們識貨了,因為由奢入儉難,久了便沒辦法接受品質不好的產品。最好是花得起錢、也願意購買手工鞋子的人,能夠發現台灣品牌的好。經歷台灣鞋業王國的恐龍爸,就曾經在La New剛復活時買過一雙五千多的手工鞋 (現在還在穿,已經快十年了所以算起來也不很貴),而La New現在也是三角龍家的長輩的愛用鞋-- 雖然我這一代因為略顯抱歉的設計還未跟著撩下去,但若產生美麗又好穿又合腳的鞋,我們也會支持國貨的。不用是手工的沒關係(不是手工一樣可以有工匠精神),因為貧窮上班族負擔不起一雙五千的鞋,請把售價控制在兩千以下 (已是極限)。

 

所以,台灣鞋業,加油好嗎? 

 

《雨後驕陽》是這一年來我看到最喜歡的一齣連續劇,每天下班都趕著回家看。因為是從十幾集左右開始看,還抽空一邊上網看之前沒看到的,結果發現很多梗從前面就開始鋪陳了,編劇嚴謹的讓人感恩,難怪看連續劇看得好忙碌。

 

我想如果重播的話,我可能還是會忍不住停下來再看一次。

(《雨後驕陽》播畢後我晚上忽然好閒喔)

 

三角龍ps:

台灣另一品牌阿瘦漸漸有些設計較好看的鞋,也曾經找來隋棠代言,但我沒有很想下手....

(不過住在美國的佛佛倒是很喜歡,說他回台灣都會包幾雙回去)

至於最近開始出現的某三字品牌,雖然訂價相對友善試套也不賴,但那設計實在是比差強人意還要差,(我覺得)找誰來代言都沒用....

 

三角龍再ps:

有些網拍品牌也會號稱老鞋廠轉型 (好啦可能是真的),但我只要看到下面的注意事項寫「因為都是手工製造,所以有殘膠或車線歪斜都屬正常」都會不自覺的氣起來。雖然沒有出丁嚴重,但容許殘膠跟歪斜車線的產品出貨是對得起你們的craftsmanship嗎? 蛤!! 殘膠可以清理,若清不掉表示技術不好,連膠量都無法控制如何出師? 至於車線歪斜那根本BCDE品吧!

(寫著寫著忽然生氣起來,我到底在嚴肅甚麼 =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網路三角龍 的頭像
    網路三角龍

    掉入古老歲月

    網路三角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