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是三角龍這輩子第四次到關西。
總算進化(?)到市內景點了。
話說因為旅遊後半會碰上雨天,所以就決定參觀恐龍阿姐一直無緣參觀的大阪城。
(三角龍年輕時跟學校去過了)
我們沒有買傳說中的大阪周遊券, 所以參觀大阪城是要額外購票的。
大阪城跟隔壁的大阪歷史博物館有套票可以買,兩處加起來九百羊,
沒有理由只看大阪城。
這是大阪歷史博物館旁邊的大阪府警察本部。
(好啦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要說柯南出現過)
這間才是大阪歷史博物館。
跟其他的博物館不同,是高樓型建築,
而且外觀非常後現代(?),很有日本的感覺啊。
旁邊的屋子是復原法圓坂倉庫,為高床式倉庫。
本尊們是dated back to西元五世紀的「法圓坂遺址大型倉庫群」,
就位在大阪歷史博物館正下方。
有開放參觀的,可惜我們進去的時候再放空沒發現,
等到發現了要去登記遺跡參觀的時候人家已經終わり了=_=
本來想說至少可以看一下復原的,沒想到雨下那麼大,
我們兩人又只有一把超小摺疊傘,無法前往看仔細...
飛鳥時代 (592-707)銜接還帶有神話色彩的彌生時代,跟定都奈良的奈良時代,
也是「日本」這個詞正是出現的時期。
這時期的日本漸漸脫離混戰,並與他國交流。
聖德太子推行儒家思想,使用中國的制度,還仿照中國蓋了宮殿。
這座宮殿,就是記載於《日本書紀》裡的難波宮。
但神奇的是,因為後來失火及在奈良建都等等原因,
難波宮不但消失了而且沒有人知道他的屍骨在哪裡!
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了好幾十年的1913年,
才有人在大阪中央區發現了看起來粉有歷史的瓦片。
合該難波宮要重見光明,這時期是日本努力發展的蓬勃期,
學者跟專家投入考古作業,總算在1960年時找到了古代難波宮的正確位址。
隔年又找到不遠處聖武天皇時代建造的太極殿遺址。
後來的都市規劃內,這塊地已經要建造新的建築物了,
於是難波宮的中心部(後期難波宮)成為難波宮遺址公園(大阪史蹟公園),
前期難波宮的官衙遺跡和法圓坂遺址倉庫群就被留在這些建物的地下室。
博物館的一樓地板裝有強化玻璃可以看遺跡,聽說隔壁的NHK也有。
東西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明明史蹟跟現代都市規劃是可以並存的,希望台灣也能多學學。
好的,門票包含的是7-10樓的常設展,
一般是搭乘到十樓再往下走。
十樓是古代樓層,展示難波宮時代。
博物館使用很多落地窗(?),可直接看到不遠處復原的後期難波宮太極殿基座。
(樓梯設置的地方是觀賞大阪城全景最佳處,
可惜天氣不佳,窗戶上都是雨水,根本拍不出來啊。)
對面就是難波宮史蹟公園。
(雖然飛鳥時期滿清還未入主中原但我覺得這超像北京的地壇啊)
室外復原了是內當然也要復原。
除了展示前後期難波宮的模型外,也有當時大殿的模樣。
裡面的宮女、官員,真的很有中國風!!
還未有機會到長安,不曉得唐朝時的宮殿是不是也長這模樣。
(我也不知道在發啥呆只有拍了這張手很像扭到的照片@@)
這邊還滿有趣的,搭配數位媒體創造白天與黑夜的效果,
還有簡單的影片讓參觀者更了解。
十樓的另一半展示許多當地挖掘出來的文物。
雖然看起來是個人類學博物館,不過我覺得這個博物館應該是大眾取向,
沒甚麼特別艱深的東西,但互動設備與集章遊戲之類的活動很多。
然後工作人員整個超自動給我集章卡。
放眼望去那麼多觀光客跟本地人,除了小孩子只有我有得到。
(由內而外散發的幼稚氣息)
參觀完了古代的大阪,接著往下走進入日本的Middle Age跟Renaissance.
九樓是中世近世樓層,
中世紀稱為本願寺時代(1530's-1580s)。
這座寺廟全名為「石山本願寺」,是淨土宗本願派別的本山。
位在京畿的攝州,也就是現在大阪府的中央區。
石山本願寺真正大出名是戰國時期,因為位於通往京都的要道上,
且擁有武裝勢力,是戰國大名們極力攏絡的對象。
最後透過聯姻成為「反信長包圍網」的要角,連織田信長都戰敗好幾次。
當然,最後打贏的還是織田信長,
所以一把火燒了石山本願寺。
總之,本願寺時代是大阪第一個蓬勃發展的時間點,
商市活絡,人民安居樂業。
本願寺時代的大阪民屋看起來還滿簡陋,
比之中國同時期的明朝初期,真的是有比較弱一點這樣....
但這時候還未進入鎖國時期,無孔不入(?)的傳教士已經進入大阪了。
(照片中黑衫者)
本願寺則是很漂亮的建築。
博物館裡雖然有精準的模型,但是我手殘拍糊了。
本願寺後,是大阪發展地更加蓬勃的一段時期。
因為水路交通的方便,大阪成為貨物的集散所,稱之「天下的台所」。
已經發展成這樣了~~~
(很明顯是懶得寫隨便貼一張照片蒙混過去)
天下台所時期的模型、文物都無比精彩。
明知道拍了一定糊還是硬要拍。
這(應該)是當時的心齋橋一帶,人客您看看已經這麼繁榮了~
(反正上一篇有隨意寫過)
不得不說日本人真的是一支對整齊劃一有種變態堅持的民族。
在那個沒有都市規劃、沒有科班建築師與精密工具的時代,
他們就能蓋出整齊劃一的街屋,連晾衣服的地方都無比精準。
整個看起來就像是台灣現在流行的造鎮式社區。
看得出來這時期煉瓦的技術已經出現了。
最神奇的是這種日本瓦現在還在使用中,台灣也很流行~
(中南部的房子很愛用)
這樓的工作人員(志工?)超猛的! 是個會講中文的日本阿嬤。
雖然很生硬但是完全可以理解。
他告訴我們當時江戶跟大阪使用的貨幣是不同的。
所以江戶商人要來買物,得先到錢莊換大阪錢。
(一國兩制XD)
這樓同時展示很多鑄幣、金融相關的文物。
也有很多生活文物。
女兒節人偶。
這大概是世界上我唯一不害怕且很想要擁有一組的人偶。
依照傳統左位為尊的方式放置。
這應該是貴族的人偶吧...
做得超精細還穿12單衣!
(但眉毛化那麼高看起來有點恐怖 ←顯示為不懂欣賞)
再下一層,是挖掘歷史樓層 (歴史を掘る,我亂翻譯)。
這邊是個很大的互動區,叫做難波考古研究所。
遊戲都很簡單,像是拼湊挖出來的陶瓶、復原太極殿拼圖等等,
很明顯是小朋友校外教學的好去處。
對觀光客也很友善,桌上的說明有四種語言,
工作人員只在求救的時候前來幫忙,三角龍擠在小孩堆裡拼地層圖也沒被驅趕。
能實際摸一下考古遺器(就算是仿的)還是很開心啊!
再下一樓就是近代現代樓層了,距離我們不太遙遠的大正昭和時期,
稱之為大大阪時代。
這是Greater Osaka的意思,請不要跟無知三角龍一樣以為是人家多打一個大。
大大阪時代採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20年代為場景。
日本因為不是直接戰場,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物資的需求大發戰爭財,
不但解決了之前跟俄國打戰打到沒錢的窘境,還帶動了工商業的發達。
大正時期(1912-1926)的大阪已經有了都市規劃,且一直沿用至今。
明治維新後、政局較為穩定、也已經發展了海外殖民地的大正日本正繁榮,
藝術文學音樂的發展都達到一個巔峰,私鐵開始興建,衛星都市迅速發展。
大阪也有了許多西方建築物與西式橋梁,還建設了路燈、公共電話等設施。
西方的生活方式也被引進了。
著洋服、住洋屋、吃洋食蔚為風潮。
據說咖哩飯、炸豬排、可樂餅、蛋包飯是大正三大洋食(組合依說法不同)。
這些都是我每次到關西絕不肯放過的食物....
當然,日本人做事,不是光copy過來就完畢了。
日式洋食都經過些微改良而獨樹一格;
而我小時候第一次喝到時驚為天人的可爾必思,
也是大正時期出現的歷久不衰長賣飲料。
經濟良好的大阪,當然娛樂業也要蓬勃發展!
浪速五座遠近馳名,角座為代表之一!
三角龍: 就決定今晚看這個吧!
(最好是我看得懂)
除了有錢人的享受,當時也注意到窮人家的生活。
大正7年開始設立公設市場,第一座公設市場就是位於大阪。
室內空間劃出整齊的攤位,不論是生鮮還是雜糧乾貨甚至衣物鞋履均有販賣。
日本政府透過公有市場的設立控制物價的安定,稱為「庶民的台所」。
這時候的台灣也同步推廣公有市場(只是台灣公設市場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傳統集市的衛生問題),博物館內展示的大阪本庄公設市場照片一整個似曾相似。
照片裡這位大姊今晚打算煮龍蝦,
真是財力雄厚。
模擬場景的本庄公設市場貌似還在,
裡面好像還藏著很好吃的食物,下次再去尋找好了。
本來以為這是簡單版農民曆,
但再看一眼好像是遊戲來的,難道是環遊市場還是marketapoly。
好想買一張回家玩喔。
雖然沒有辦法買到以上遊戲,但這樓的工作人員又給了我一張遊戲。
摺起來會變成小時候玩的「東西南北」。
我偷偷觀察一下,現場又是除了我只有小朋友得到....
(的確散發著幼稚鬼的氣質無誤)
這樓當然也有展示模型與文物,不過著重在現代化的發展,
例如鐵路、家電用品、大阪博覽會相關資料等等。
也有一些文化類的東西。
(有些很神奇別處看不到喔,像是交配的狗神像、祈求奶水豐厚的繪馬等)
七樓以下就是特展了,要另外購票入場。
當時展的東西沒啥興趣(整個都忘記是甚麼),也接近閉館時間,
大阪歷史博物館就此參觀完畢。
然後,大阪歷史博物館跟NHK大阪放送局相鄰,兩個單位使用同一個大廳,
(是個天然採光的球體....還有西雅圖咖啡可以買)
所以也跑進去玩耍了....
請大家跟著恐龍姊姊做體操。
(早知道有這種東西當天應該穿短裙跟襪套)
然後我發現我在跳的時候,前方有一組高中生一直笑得很開心。
我還以為是我手腳不協調跳得很像木偶的關係,
後來才發現.....
原來另外一頭還有一個螢幕....
站在這邊看真的是滿白癡的....
即使如此,大家都很有勇氣跑到藍板前唱唱跳跳,
只能說大阪NHK真是個有趣的地方啊!
跟吉祥物合照。
原來這些都是大阪的卡通人物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