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去從未去過香港,也不是靠港片或港劇養大的,
但不知為何一直給人一種「香港通」的感覺。
要說甚麼可能性,大概是因為溫哥華有很多香港移民,
他們在大溫地區複製了一個又一個小香港,
於是我也愛上吃茶餐廳,飲港式飲品,習慣香港用語。
曾經規劃過兩三次香港行程,卻都因故無法成行。
此次也差點沒辦法去,幸好最後還是成行了,
而且現在台中飛香港有廉航可以買,台灣出發等於午去晚回,時間價格都很令人滿意。
(飛機也很新,而且,當然,沒有歐洲的廉航那麼機車)
只是,香港卻無法令我很滿意。
我以為香港會跟澳門一樣,有個繁忙、又現代又頹廢的外表 (澳門有個賭場外表),
但在顧盼間會有意無意流露出東西文化交融的東方之珠風情。
但沒有。
香港很擠,超擠,非常擠。
房子車子給人一種壓迫感,街上的人多到「摩肩擦踵」可能都無法完整形容之。
某些區很舊,但就是舊,就是破敗無力,沒有文化感。
某些區很新,但就是新,就是富麗堂皇,沒有靈魂。
我努力想找出除了茶餐廳外吸引我的港味,天啊,很少。
大概是我去過最無感的城市之一了。
1. 唐樓
有種西關大少的富貴氣,看到很多轉型為餐廳、咖啡廳、個性商店。
最有興趣的是還繼續在堂樓中使用的當鋪 (照片糊了),
只是融資公司不能隨意參觀啊。
2. 有軌電車,或稱噹噹車。
票價無比親民,路線很長,沒有搭透,但基本本島上開發較完整的地區都有通。
喜歡歷史感的木頭椅子跟投幣箱 (雖然我用八達通卡),
喜歡上下車的入口,喜歡多台電車交會的景緻。
也喜歡站牌跟候車亭。
3. 天星小輪
像度假般的交通工具。
票價親人,以為會暈船的,結果沒有。
沒有空調沒有玻璃窗的設計,水面上的景色,
莫名其妙消除了可能的暈眩感。
不知道真的拿小輪來通勤的人感想如何?
4. 英式風格房子與港譯英文路名
對亞洲的歐風建築無法抗拒,當然對歐洲的亞洲建築也不太能抗拒。
看不同地方對某種學派的理解很有趣,
而周邊環繞當地的傳統建築更是各異其趣。
至於港譯路牌呢,大概是「噢原來oo(中文)是xx(英文)啊」的遊戲感太過迷人。
5. 香港歷史博物館
出乎意料的有趣,香港還是有在文化層面努力的。
雖然地質動物植物學方面的體現有點薄弱 (也不能說差啦,實在是這部分跟台灣太相似,而且台灣的表現又好一點....),人文風景部分的刻劃倒是值得一提的。尤其幾個複刻場景很有意思,我走進去前完全沒想到可以看到這類表現的。
恩,應該說,我想看的老香港,在香港真的是進博物館了。
「跌不破、踏不爛」非常踩到我的笑點。
明明是學生書包卻要做得像大人的公事包,
不免在其中看到西方文化給於香港常民生活的影響。
(話說以前香港同學們的baby picture大家都是小西裝小禮服,英國人慣把小孩打扮成「小大人」沒錯)
(題外話,加拿大同學交出來都是一身髒兮兮躺在水槽或泥巴裡、
台灣人多是戶外踏青照,不免從中讀出些許文化差異)
港人拜七姊。
我們的七巧節好像沒有這樣喔? 至少沒有七雙小鞋子啊!
三角龍ps
再度慶幸台灣是割讓日本不是英國,如果台灣的命運非得有殖民這一塊。
也許如果英國要去的是台灣,我們現在會跟香港一樣國際化、有競爭力,
但真的,我覺得要放棄太多了。
三角龍再ps
也許香港還有很多可愛的地方,只待四天三夜的觀光客來不及體會、沒有機會看到,
但我真的沒有想要再去香港淘淘看呀。
我愛的港味,除了天星小輪跟叮叮車,別處也有。
勤勞點回溫哥華,懶惰點去澳門。
我其實滿想再去澳門的。
留言列表